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习近平的法治之路
编者按

中国行进至今,法治成为凝聚更多共识、推进改革大业、强化执政根基的普遍遵循。从昨天的法治浙江,到今天的法治中国,习近平的法治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习近平昨天的法治观让人欣然,习近平今天的法治观让人激动,那么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法治中国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呢?值得我们期待本期话题,宣讲家网站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浙江和法治中国的相关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维,感知未来法治中国的走向。敬请关注!


法治中国

  • 习近平论依法治国

    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详细]

  • 习近平眼中的“法治中国”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详细]

  • 习近平的“法治观”:“奉法者强则国强”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两次提出要处理好改革与相关法律立改废的关系。在后一次的会议上,他指出,改革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立改废及试点工作所需法律授权问题,要与立法部门主动衔接,相向而行、同步推进。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两次提出要处理好改革与相关法律立改废的关系。[详细]

法治浙江
  • 党的领导是法治的根本保证

    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详细]

  • 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

    从一定意义上说,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刚性手段,以德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柔性手段,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和谐,[详细]

  • 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

    法律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这种风尚,它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详细]

  • 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

    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无论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是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和谐关系[详细]

  • 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

    如果缺乏对不正当市场行为进行惩防的法治体系,守信者利益得不到保护,违法行为得不到惩治,市场经济就不能建立起来。从这一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详细]

  • 法治:新形势的新要求

    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积极建设“法治浙江”,逐步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纳入法治轨道。[详细]

  • 建法治安村

    我们要结合推进“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全方位的普法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详细]

  • 坚持科学维权观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工作中注重维护群众合法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详细]

马怀德,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虽然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法制是完备的,还有很多法律需要制定、修改、废除。应该是先立法,后改革,或者改革、立法同步进行。整体上执法状况不良,是下步法治中国建设最难的地方。【详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