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民法典核心是保护私权力 约束公权力
民法典的核心是保护私权力,约束公权力,是一部关于保护私人权力的基本法律。比如,现在提到管理放权、减少审批制度,都是对公权力的一种约束,原来行政权力是靠政府部门自己对自己[详细]
-
专家建言反腐:用法治约束公权力 警惕个性贪官
权力监督和制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具体而言,就是要完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充分运用民主权利制约公权力;就是要健全组织和程序制度,运用法治方式约束公权力;就是[详细]
-
法治中国:严格限制公权力下的依照良法之治
社会是发展的,法律是滞后的,所谓法律从来都不可能做到穷尽一切。即使是“天网恢恢”,也难以保证个别恶行会“疏而不漏”,这是法律的本性所决定的,也是信仰法治、依赖法治[详细]
-
高尚全:依法治国关键在约束公权保障民权
对于保障民权,高尚全指出,“必须坚持法制建设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保障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详细]

-
姜明安:建设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统一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法治中国”在基本要素。法治国家指整个国家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政府主要指国家行政权行使的法治化;法治社会则主要指相对于国家公权力的政党和其他社会[详细]
-
法治中国是执政方式的升级
法治建设首先要强调依宪治国,用宪法来约束公共权力。但宪法并不直接去约束公共权力,而是通过宪法约束其他法律法规,将宪法作为其他法律法规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对其他法律法规进行合宪性审查。[详细]
-
外媒析四中全会:用法律制约公权力 打造良政善治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23日闭幕,并发表公报。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依法治国“升级版”方案。在外媒看来,会议将为未来[详细]
-
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依法治国首先是维护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利,执政为民。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力必须受法的限制,官员行为必受人民群众监督和制约。[详细]
-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法治建设
“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正确处理推进法治建设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关系,用法治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权益,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篇章。[详细]
-
依靠人民的力量推进法治建设
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法律监督中来,成为重要的法律监督主体。人大、检察、监察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构,其监督职权产生并依托于人民的监督权。没有人民群众对法律监督权的行使,这些机构的法律监督将成为无源之水。[详细]

-
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民众实践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必然深深植根于崇尚、遵守、捍卫法律的民众之中。党和政府要善于并习惯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工作,广大民众也应自觉提升法治觉悟,养成并习惯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置日常事务。[详细]
-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公正司法要推进严格司法。司法公正体现为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组成了司法公正的大厦。以严格司法、防范冤假错案、确保司法公正为导向的司法改革,要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着手,从制度上堵塞各种导致司法不公的漏洞。[详细]
-
法治阳光照亮百姓利益关切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在直面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时,“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是一个重要参照系,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人民意愿”是一个重要判断标准,“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是一个重要衡量尺度。[详细]
-
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原则。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法治建设,既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必将激励全体人民积极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