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4,是成色十足的“深改元年”。各项改革积极有序推进,成为可圈可点的新风景。回首这一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新常态下,改革快马加鞭,中国经济社会迈入全新的改革时间,敲响铿锵的改革鼓点。为此,宣讲家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内容,推出本期话题,以飨读者。

改革地位论:
两个“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决定性意义和关键性意义。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命运。正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30年历史经验教训,实现了改革开放这一次伟大觉醒,打出了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才让中国人空前之近地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曙光。展望未来,改革开放更决定着民族复兴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靠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的基础性意义,他曾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则强调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进一步提升了改革开放对民族复兴的关键性意义。【详细】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详细】
依法治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依法行政的提出是比较早的。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级政府都 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一切公职人员都带头学法懂法,做执法守法的模范。”从而第一次在政府正式文件中确定了依法行政原则。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任务和要求,依法行政在全国各级政府中得到全面实行。2004年,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 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此后,国务院又先后发布《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政府法治建设的28项具体要求和27项工作立足点。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之所以依法行政能够位列整个依法治国的历史先导,大体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一个国家的组织结构中,政府总是处于核心地位,与百姓关系最为密切。政府的行为往往会直接地、主动地影响百姓的幸福。所以,政府是最重要的国家机关。因此,公职人员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办事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建设法治政府也就成为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另一方面,法治政府的建设实际上又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体的。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开始逐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对于什么是市场经济以及怎样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实现商品、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在市场中有序自由流通。为了破除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依法行政也就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详细】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3年12月30日)
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 的文字都活起来。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3年12月30日)【详细】
在一般意义上,社会体制指称一种结构化的社会存在,具体表现为社会秩序、社会质量、社会流动和社会活力等四个方面。社会秩序指向社会稳定和有效社会管理,社会质量指向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社会流动指向公民在地域间和阶层间的自由流动,社会活力指向社会依法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以及合作治理功能的充分发挥。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意味着上述四个方面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
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就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而言,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导致利益多元化和阶层分化,不可避免地造成群体和阶层间的利益冲突、矛盾和纠纷,需要通过相应的社会体制改革实现利益整合、均衡和协调。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既作为虚拟商品存在又作为社会人而非商品化存在,为平衡商品化与非商品化的结构矛盾,现代社会通常在按市场原则进行初次分配的基础上由政府承担再分配功能。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长期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而言,社会体制改革有助于政治稳定并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还能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建立起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关键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由此可见,社会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并相辅相成。【详细】
生态文明制度是人类社会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理念、政策、做法。生态文明制度的层次和水平标志着人类治理艺术和技巧的成熟程度,它关系到全人类、全社会、各民族和各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状况和政权运作是否科学和稳定。就一国而言,生态文明制度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进程有赖于社会现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样,提高制度化水平,发挥生态文明 制度为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的作用,而且还要发挥生态文明制度对其他领域制度的辐射作用和引领作用。
确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有助于明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和内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是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的制度体系,为环保政策、资源政策的落实提供坚实保障,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完善性、稳固性、持续性的行为模式。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有关行为的激励与惩罚,以及预期的形成和定性。通过这四个环节,将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这些目标和内容本身就说明生态文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详细】
军队政策制度的调整改革主要是围绕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需要而展开的,其核心任务是解决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的重头戏是健全完善与军队职能任务需求和国家政策制度创新相适应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现代战争的较量,本质上是对抗双方人才质量和知识含量的对抗和较量; 更进一步说,是军事人才制度政策的竞争和较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符合军事人才成长教育、培养和保留的一般规律,培养信息化战争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首先要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这是现代军队发展的趋势,也是目前多数国家的共同做法。从外军实践看,军官职业化制度通常包 括四项内容:一是根据任务和作战需要,设置军官岗位;二是根据岗位任职需要,打造能力素质;三是根据军人职业特点,确定优厚工资待遇;四是根据军队建设规范,构建军官管理机制。军官职业化的核心是专业化、军事化,更加强调军官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生涯管理,更加明确军官职业分类、工作设计、 岗位标准、资质认证、考核评估等,促进军官制度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全面提升军官的专业化素质。我国推行军官职业化制度,既要遵循一般规律,更要体现中国特色。【详细】
- 韩长赋:“三权分置”改革是重大制度创新
-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与政府改革
- 图解: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能给农民带来啥好处?
- 改革开放 大视野锁定大格局
- 人民日报解析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时间都去哪儿了
- 简政放权又一年,改革红利再释放
- 国企改革需要在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上破题
- 经济“新常态”下应注重制度层面改革
- 权威专家解读高招改革四大“狠招”
- 以法治方式深化国企改革
-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在即 三大涉农改革初登一号文件
- 实现法治化市场经济需要哪些改革
- 高培勇: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财税体制改革
-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启动 严守红线
- 中国新城镇化应走出当前改革误区
- 盘点2014:十大改革措施 影响百姓“钱袋子”
- 深化国企改革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治理体系
- 养老制度改革
- 四句话说透2015年中国经济改革重点
- 金融改革应以金融回归实体经济为主要取向
- 张维迎:改革最大阻力不是既得利益者,是理念
- 全面深化改革:“全”在哪里“深”在何处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解决三个问题
- 深改元年,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好戏连连
- 迟福林:中国的改革大考
- 改革是新常态下增长发动机的“点火系”
- 十大关键词透视改革2014
- 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
- 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 专家解读:公务员工资改革方向在哪里?
- 农村“三块地”改革方向明确:宅基地可有偿退出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四波“开放倒逼改革”
- 全面深化改革视野下的评价机制设计
- 高管薪酬制度:国企改革攻坚的重要入口
- 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国家智库
- 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
- 政府改革“三部曲”蹄疾步稳
- 新一轮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及建议
- 新一轮价格改革三问:哪些要改 改革就是涨价吗?
- 中国金融开放改革如何提速
- 地方政府债务改革要翻“六座山”
- 改革红利更多惠及农民
- 多地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意见 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区分
- 丁国强:法治与改革相向而行
- 改革现有评价体系 重建健康学术生态
- 白春礼:科研院所改革,路在何方?
- 黄明: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相关工作
- 以平等包容理念改革世界经济秩序
-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中国教育的综合改革如何走好
- 李伟:以改革创新持续提升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 药价改革:应该走什么路径
-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三大基本逻辑
- 解读当下中国:
- 改革创新让我们站到“风口”
-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为亚太及世界发展注入新动力
- 于长革:以税制改革促消费稳增长
- 民生是改革的最终落脚点
- 面对高考改革,高中教育如何应对?
- 李君如: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六大亮点
-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后 什么样的人能当领导干部?
- 中国释放信号:力推“强改革”,不要“强刺激”
-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特点鲜明,体现了“五个结合”
- 改革的难点是我们的思想还没通
- 户籍制度改革:向“伪”城市化说不
- 国企改革如何做好“三段论”
- 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要与改革相结合
-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 “摸着石头过河”是具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
- 走向“新常态”的宏观调控与改革进行时
- 混合所有制改革要穿新鞋走新路
- 迟福林:以全面改革主导大转型时代
- 户籍改革:让农民进退有路 资源倾斜小城市
- “开放、改革、管理”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
- 中国改革走的是正确道路
- 从邓小平改革思想到习近平改革论述
- 中国的时代精神不仅仅是“改革创新”
- 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不改革死路一条
- 曲青山:邓小平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特大城市如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林毅夫:关于中国改革的两个“意想不到”
- 我国改革的总体特征与现实要求:渐进中必须要有更大突破
- 习近平:军队改革是回避不了的大考
- 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 国企改革的四块“硬骨头”
- 国企改革:以实践破解矛盾
- 中国的改革之路不容歪曲
- 公车改革:车补标准如何定
- 改革呼唤“上下对称”的自觉
- 城镇化的双重失衡与户籍制度改革
-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论精髓和现实意义
- 从甲午战争看晚清军事改革的失败
- 深化改革须打通“末梢神经”
- 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教育改革要能包容不同思想乃至异质思维
- 司法改革要摒除“理由政治”
- 中国的制度改革:历史维度与现实路径
- 户籍改革的成本是对城市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投资
- 韩庆祥:改革总目标与三个根本机制
- “治理现代化”与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 赋权富民: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核心
- 事业单位改革:三千万个饭碗里装着转型之艰
Copyright © 宣讲家 | 客服服务热线:010-84195119 1316140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