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的回忆
  • 现实版“谷子地”:老兵吊忠魂

    午后,北京西三环路上车水马龙,附近首都师范大学家属院里则一片宁静。家属院中的一处民宅里,已90岁高龄的顾理昌坐在窗前,享受着阳光。[详细]

  • 生死鸡毛信

    已经89岁的王仲林离休在家,每天读书看报,最关心的还是国家大事。几乎每年,他都会到梨树沟村的那棵核桃树下待一会儿。[详细]

  • 佟兵讲述父亲历史

    父亲仰面躺在木板上,穿着临时买来的寿衣,覆着一袭黄被。1937年7月29日,东四十条40号佟府西花园大客厅,12岁的佟兵见到了[详细]

  • 最难忘八路军与日寇拼刺刀

    在养老院休养的张长印,一个人坐在走廊的窗边望着远处。几年前落下了半身不遂,他只能从获得的勋章中寻找过去[详细]

历史前进的车轮
  • 卢沟桥的枪声

    晚上11时刚过,激烈的枪炮声便响了起来,各防守阵地纷纷向营部报告:“日军正向我方扑来。”此时,营部与团部、旅部专用电话线均被日军破坏殆尽,金振中无法向上级请示,便果断地下达了作战命令。[详细]

  • 刻于斯记于此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随处可以触到历史痕迹的古都北京,不仅有象征和平、进步、美好的遗存,历史的实物也记录下了丑恶、贪婪和残暴,当然还有坚强不屈的抗争。从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惨绝人寰的战争带给北京的伤痛难以抚平,那些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挺身而出的身影,将永远留在后人的心中。[详细]

  • 纪念抗战 反思自我

    今天总结抗日战争史的经验教训,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可能有三条:第一是要团结。第二是政府要能够赢得国民的认同。第三是要培养国民素质。[详细]

历史不容篡改
  • 抗战时期北京地区伤亡17045人

    今日,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北京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书在京首发。据统计,抗日时期,北京地区人口伤亡总数为17045人。据悉书中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数字均系首次披露。[详细]

  • 二战历史定论不容篡改

    日本厚生劳动省政务官森冈正宏5月26日大放厥词:“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不是罪犯,甲级、乙级和丙级战犯都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界定的”;“甲级战犯所谓的反和平、反人类罪是占领军随心所欲编造出来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是战胜者对战败者单方的审判”,自民党总务会长久间章生也发表了类似言论。这些言论公然否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结论[详细]

  • 忍痛含垢 与敌周旋

    史实表明,七七事变期间张自忠的所作所为,是力争在国家领土不失的前提下维护第29军的地位,这才是他“忍痛含垢,与敌周旋”的良苦用心。[详细]

京华记忆
  • 佟麟阁路:一代抗日名将在北京的地理记忆

    佟麟阁路是北京城里少有的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之一,有位老人经常从那里经过。一次,当他停下来看佟将军的介绍展板时,有人问他是否了解将军生平。是的,非常了解。”老人说。“因为他是我的父亲。”老人名叫佟兵,是抗日名将佟麟阁将军的小儿子。他家距离这条全长1500米的路不到三公里。[详细]

  • 将军归来——北京张自忠路的前世今生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抗日名将张自忠和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人生轨迹上至少有一个交点——北京铁狮子胡同,他们都曾在那一带居留。这条胡同现名张自忠路,以纪念74年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将领、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详细]

  • 遥不可及或近在咫尺:北京街头的赵登禹记忆

    朝夕相处的并不一定会铭心刻骨。就像赵登禹路,始于西城区白塔寺东侧,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流淌了67年,但在此居住或行过的人们却并不一定熟悉它那沉甸甸的过往。对媒体工作者王宁来说,“赵登禹”这个名字一点儿也不陌生:缴纳交通违章罚款,他得去赵登禹路上的西城区交通支队[详细]

  • 未名湖畔的故事

    如果你曾漫步北京大学燕园,是否还记得静静的未名湖,和湖中倒映的博雅塔?如果你曾在未名湖畔流连忘返,是否留意过西岸的钟楼,和钟楼近旁一个低矮的水泥小屋?如果你曾注意未名湖西南有一座四合院,是否知道院落的名字,和院中发生的故事?[详细]

  •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1936年,北平学联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此联合举办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并在峡谷的南侧留下了“保卫华北”的石刻。这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光荣历史。[详细]

  •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二十公里的永定河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完成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卢沟桥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古老最长的一座十一孔联拱石桥。全长266.5米,宽9.3米。共有桥墩10个,桥孔11个,雕刻精美的石狮大小共有501个。[详细]

京华影像故事
  • 《中国梦——365个故事》之老照片

    袁宝军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去世,从小成长在残缺家庭的他,对“家”和“亲人”的理解都格外深刻。每个家庭都有太多的遗憾和失落,有的老夫老妻一辈子都没有一张合影,有的全家福恰恰少了儿子,有的人容颜已老,年轻时的照片竟也斑驳不堪。[详细]

  • 《中国梦——365个故事》之归故里

    88岁的欧兴田是一名退伍老兵。1925年,欧兴田出生于安徽省固镇县,1939年参加革命,历任部队文书、参谋、少校参谋长、中央军委第一炮校行政科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欧兴田同学九人走向前线,曾立誓“不管谁牺牲了,活着的人负责收尸并照顾好牺[详细]

  • 《中国梦——365个故事》之英雄祭

    萨苏是一名旅日作家,在日本工作期间,偶然接触到了日军记载中的抗日战争。战史、老兵日记,甚至相册,让萨苏得以从敌人的角度看到了在战争中奋勇杀敌、威武不屈的中国战士,其中不仅有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也有誓死不屈的无名战士。[详细]

  • 《中国梦——365个故事》之寻老兵

    薛刚是一名记录抗日战争老兵口述历史的志愿者。每次听老兵们讲述战争经历,他都会惊讶于老兵们因战争而改变的人生。   在薛刚看来,老兵不怕离开,只是怕遗忘,只要有人倾听,很多老人表现出那种自豪。[详细]

  • 《中国梦——365个故事》之和平鸽

    刘美玲是多伦多亚洲二战历史维护会的副会长,作为一名加拿大华侨,她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她的工作就是要让西方世界更多的了解亚洲二战史,尤其是让西方世界了解日军侵华战争。   [详细]

  • 《中国梦——365个故事》之老兵传

    袁启斐是南京财经大学大二的学生,他在2014年初发起的“给抗战老兵拍摄军礼照”的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为止,他和他的团队已经为30多位抗战老兵拍摄了军礼照片,同时,他们为老兵制作的口述历史纪录片也在制作之中。[详细]

图说历史
网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