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杨生平:文艺的主体价值取向——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外国人仍质疑,中国的经济是发展了,但是除此之外,中国还能给世界人民带来怎样的吸引力呢?孔子曾经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换句话说,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德”,“德”就是最大的吸引力。文学艺术不仅有教化功能,它对人的精神信念、信仰也有提升作用。因此,文艺工作者十分重要,他们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也是有力的推进者。“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应该成为文学艺术的主体价值取向。


   如果把人类的发展史比喻为人类个体成长过程的话,那么支撑人类个体生存的粮食和水,就可以被视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当然人类缺了粮食和水是无法生存的。但哪一个更重要呢?我认为是水。水是万物之源,世界上任何物种都是发源于水的。人类的发展更是和水有着深厚的渊源,我国著名的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均是起源于大江、大河之畔。所以,把水比作精神文明是合适的,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从远古走向现代、从荒蛮走向文明,不正是得益于人类的思想、文化、信仰等支撑人类发展的精神文明吗?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它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们党的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文艺工作。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的使命的高度,对文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了精辟的定位和论述,他深刻地阐明了事关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人,是文艺作品的创造者,也是文艺作品中的真正主角。显然,个人的生活、人生与生命体验,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与开端。但是,如果文艺工作者只是醉心于个人的一己体验,醉心于“小我”之境的描摹,总在私域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中打转转,也就是耽于制造些“杯水风波”为满足,就会与社会和人民脱节,就难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大我”、宏远、深厚之作品——“杯水风波”间,当然难兴文艺之春的百花齐放。

  俗语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要有广泛、扎实的文化基础。只有几个文化、文艺巨匠是不能称之为文化强国的。文化强国一定是广大民众能够拥有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艺术鉴赏能力,一定要提升全民族的文化、文艺素养。除了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文艺作品一定要是精品,文艺工作者应该摒弃浮躁,踏踏实实地创作出有灵魂、有水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优良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得到国人以及世界其他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实现民族复兴其中一个要素就是要在精神文化方面形成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当前社会成员具有最广大影响力的就是文艺工作。自古以来,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播美好的价值观,都在引导社会成员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像营养一样去滋润整个民族。


  文化塑造民族的性格,在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新形势下,文艺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解决精神走向问题。我们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抓住讲话的精气神。文艺工作者要不负时代,不辱使命,敏锐感知时代发展的脉搏,具有担当精神,努力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中国军队文艺与意识形态要贯彻党的意志。党带领全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在今天又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因而,在今天党的意志的具体表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大标准,剩下都是细枝末叶。



  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面对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长期以来我们总觉得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一笔“负资产”,甚至有时候我们觉得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包袱太重了。这样的想法阻碍了民族文化的繁荣,阻碍了艺术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文化对于民族复兴的重大作用,强调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党和国家正在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的目标而奋斗。“四个全面”战略既包括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的显著增强,也包括制度、治理、文化等软实力的大大提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大力弘扬和建设中华文化。



  我们国家两个文艺座谈会的召开都是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个是在延安时期的文艺座谈会,那时还在打仗,要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但毕竟是在战争的环境中,在战争环境下去讨论文艺问题,这个考虑是非常深远的。这次同样是在国家发展很关键的时刻,我们需要文化软实力,我们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我们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来熏陶我们的大众,这个时候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其深意是值得充分地说一说的。


  

  文艺要引领时代风气、坚持崇德向善的正确价值导向,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做起:第一,文艺界也要处理好义利关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第二,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与民众;第三,坚持用文艺培育和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崇德向善。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一年来,中国文化主流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时代、民族、责任正成为每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当前的文艺创作政治开明,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焕发出蓬勃生机。





  

  自古以来,文艺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丰富生活的需要,也是“寓教于乐”、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和手段。在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巩固”,推进我国完成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