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外国人仍质疑,中国的经济是发展了,但是除此之外,中国还能给世界人民带来怎样的吸引力呢?孔子曾经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换句话说,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德”,“德”就是最大的吸引力。文学艺术不仅有教化功能,它对人的精神信念、信仰也有提升作用。因此,文艺工作者十分重要,他们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也是有力的推进者。“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应该成为文学艺术的主体价值取向。
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面对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长期以来我们总觉得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一笔“负资产”,甚至有时候我们觉得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包袱太重了。这样的想法阻碍了民族文化的繁荣,阻碍了艺术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文化对于民族复兴的重大作用,强调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党和国家正在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的目标而奋斗。“四个全面”战略既包括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的显著增强,也包括制度、治理、文化等软实力的大大提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大力弘扬和建设中华文化。
我们国家两个文艺座谈会的召开都是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个是在延安时期的文艺座谈会,那时还在打仗,要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但毕竟是在战争的环境中,在战争环境下去讨论文艺问题,这个考虑是非常深远的。这次同样是在国家发展很关键的时刻,我们需要文化软实力,我们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我们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来熏陶我们的大众,这个时候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其深意是值得充分地说一说的。
文艺要引领时代风气、坚持崇德向善的正确价值导向,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做起:第一,文艺界也要处理好义利关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第二,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与民众;第三,坚持用文艺培育和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崇德向善。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一年来,中国文化主流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时代、民族、责任正成为每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当前的文艺创作政治开明,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焕发出蓬勃生机。
自古以来,文艺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丰富生活的需要,也是“寓教于乐”、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和手段。在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巩固”,推进我国完成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