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参加师生座谈会时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大学》分“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非常重要。它不仅对我们理解《大学》有帮助,还给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中国文化的钥匙。更多精彩解读,敬请关注本期《跟着习主席学国学》。
专家观点
常“擦亮”自己的德行
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它是使动用法,就是使什么明,让什么明起来。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就是光亮的。“德”就是德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它的意思是要让人心中本来就有的那个光亮的德行亮起来,或者说让一个人找到他心中本来就有的那个德行,这就是“在明明德”。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法律,都很难防范人心中的那个弱点。所以,一定要经常擦亮自己的德行。【详细】
亲民给我们什么启发?
明明德以后,把小我放下,把德行和良知上面的那个灰尘给去掉,这个时候小我生成了大我,对别人,对社会,更不要说对自己的家庭了,他的那份责任和情怀都不会有问题,他就会做到亲民。亲民给我们什么启发?此一生,做任何事,都要懂得利益别人。【详细】
人应该一直走在追求真、善、美的路上
止于至善是一个永远追求的目标——至善纯美的境界。至善纯美的境界,就是一个人在德行和良知上的污点全都去掉了,把至善纯美的天性给发挥出来。这是个永恒的过程,人应该一直走在追求真、善、美的路上。从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个行者,行走在追求真、善、美路途上的人。【详细】
图说跟着习主席学国学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