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一大、二大、三大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晚8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内各地和旅日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12人,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原定由陈独秀主持,因陈未能出席,遂推举张国焘主持会议,毛泽东与周佛海任记录。

  张国焘向大会报告会议的筹备经过,说明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会议应当具体讨论和解决的各种问题,首先是制定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马林、尼科尔斯基在会上先后讲话,由李汉俊、刘仁静即席翻译。代表们商讨了这次会议的议程和任务。【详细】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详), 代表全国195名党员。这些代表是: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上海的杨明斋,北京的罗章龙,山东的王尽美,湖北的许白昊,湖南的蔡和森,广州的谭平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李震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代表施存统。

  鉴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遭到法国巡捕破坏的教训,“二大”采取了较为严格的保密措施。大会决定以小型的分组会为主,尽量减少全体会议的次数,每次会议都要更换地址。【详细】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讨论党纲草案;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陈独秀在报告中,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过程。经过讨论,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详细】

实行国共合作 开展国民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 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在民生主义中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 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 。孙中山在大会上说:“现在是拿出鲜明反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来唤起民众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奋斗的时候了广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是多方面的。建校伊始,国共两党合作办校,本着亲爱精诚的校训,首创了崭新的革命制度,迅速发展成为体制健全、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武 装革命组织,在当时被誉为国民革命的中心。黄埔军校因时而建,因势而为,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骨干和政治人才,完成了结束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东征、北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对中国军事思想、军事制度、军事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今日中国的统一大业仍有着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和启迪意义。
图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