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2016年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 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九场
精彩观点
优化空间布局 让城市更加宜居
北京城市发展的措施

   北京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必须以转变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特别强调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倒逼城市功能调整、规模控制、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强化底线约束,创新土地利用的政策机制,推动建设用地“减量提质”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优化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结构,一是要压缩生产空间规模二是要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三是要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遏制城市“摊大饼”无序蔓延
    加强城乡统筹,彻底变城市规划为城乡规划,实现对城、乡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重点是改变长期以来对集体建设用地管控不到位的局面,彻底遏制城市“摊大饼”无序蔓延的状况。

   针对全市现状集体建设用地存在总量大、布局散、效益低等问题,将来集体建设用地主要思路是“集中、集约、减量、提质”,一是分区引导,明确不同地区集体建设用地功能定位、规模标准;二是集中布局,引导腾退后的集体建设用地优先向集中建设区和重点产业功能区集中,促进集约利用;三是提质升级,鼓励集体产业用地与国家级和市级产业功能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协作

   在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方面,要积极推进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互联互通,通过建设多层次、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系统,实现轨道交通走廊、枢纽与城镇群、重点功能区发展的有机结合。

   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会同天津、河北共同划定区域重要生态廊道,控制区域城镇空间蔓延,加强区域生态修复。

   在推动产业升级转移方面积极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天津滨海新区、保定市、沧州市等开展跨区域创新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产业转化基地,促进产业梯度转移。

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塑造独特城市风貌
延续古都历史文脉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一是依托区域历史文脉,传承古都风貌,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开阔的视角、更有效的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从而有效构建旧城、市域、区域三个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二是结合功能疏解重组,保护传统空间格局与风貌。一方面要延续并深化旧城整体保护格局,另一方面结合城市治理,为保护创造实施条件。

   三是加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展示生态环境友好、地域文化特色凸显的乡土魅力。

   四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