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懂长征,就不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0年前的长征,早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80年来,每逢重大历史转折,人们总用“长征”作比;每遇艰难困苦考验,人们总要回望长征。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从北京飞抵红军会师地固原,向红...[详细]
-
长征中的重要会师
-
各路红军长征经历怎样的历史过程
-
长征故事:他们以残缺之身走完长征路
-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信仰坚定的党
-
报告人:陈树文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报告人:石仲泉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
报告人:李蓉 中央党史研究室 研究员
-
报告人:岳亮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
报告人:许耀桐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
报告人:刘志兵 党建专家
-
报告人:陈述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
-
报告人:刘春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巡视员 教授
-
全家人的长征>>
-
十二个铜板一个梨>>
-
长征文物中的红色记忆>>
-
听爸爸讲那长征的故事>>
【摘要】1933年10月,年仅18岁的李中权受组织派遣,回到了家乡四川的达县,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起了地方政权,担任了红军游击队的政委。他的爸爸、妈妈、...[查看完整讲稿]
【摘要】部队的各个班走进一个个村民的院落,驻扎下来。谢飞、钟月林、刘彩香三个女同志,搀扶着发高烧的吴富莲走进一户人家。在一间低矮的屋子里,用堆在院门口的稻草打成...[查看完整讲稿]
【摘要】长征展览的大量文物中,尤为珍贵的是一条斑驳古老的木船。它是2006年6月,在中央红军的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发现的。消息传到军博后,我们立刻组成专家组赶...[查看完整讲稿]
【摘要】说起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我父亲总是摇头叹息几度哽咽。红四方面军从嘉陵江边出发到甘肃会宁,地图上直线距离不到1千华里,因张国焘阴谋夺权分裂红军,红四方面...[查看完整讲稿]
-
吉林延吉:长青社区纪念长征八十周年观影活动
通过电影的传播学习,使我们的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一个党、一支军队和整个国家和民族是多么重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共产主义和...[详细]
-
·重大纪念主题宣传战役的创新之举
-
·“永远的女红军——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展”开展
- [更多] >>
-
红军长征中如何打破蒋介石“帐前军师”的毒计?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准备战略转移。此时,杨永泰又为蒋介石出了一个计策,即把中央红军驱赶到两广地区,迫使两广军阀同红军拼杀,以达到既消灭红军、又吞掉两广军阀的目的。...[详细]
-
·三位百岁老红军的期盼
-
·哪位开国将军为走完长征没有麻药曾先后锯腿三次
- [更多] >>
-
我党隐蔽战线老前辈项与年传递绝密情报的革命故事
为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关卡,项与年白天休息,晚上利用夜幕掩护,避开大路穿山越岭,秘密前行。然而,在逐步靠近中央苏区后,项与年发现敌情远比预想的严重:几乎每个村子都修有碉堡,各山头路...[详细]
-
·长征故事:一张历时八十二年的借条
-
·八十年 三代江西人的“长征”
- [更多] >>
-
仰望不朽的精神丰碑 铭记长征精神
65岁的李柏林已经看了两遍展览,“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是中华民族和人类的丰碑。我计划带小外孙也来看这个展览。”李柏林深有感触地说。参观完展览,李柏林还在留言簿上写道,“我们中华...[详细]
-
·奉贤中学:激活红色基因 传承长征精神
-
·传承长征精神 践行“两学一做”
- [更多] >>
-
长征准备阶段
【摘要】:为了结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探索战略转移的路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电令红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详细]
-
长征失利阶段
【摘要】:中央红军自21日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敌军第一道封锁线发起总攻,实施突围,迅速占领了王母渡、韩坊、古陂、新田等地,23日突破了广东军阀陈济棠部扼守的信丰...[详细]
-
长征转折阶段
【摘要】:中共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致电各军团首长,指出“我再西进不利,决东渡,这是野战军此后行动发展的严重紧急关头”,“渡河迟缓或阻碍渡河的困难不能克服,都会给野战...[详细]
-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
【摘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举行会议,再次讨论政治局在榜罗镇提出的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问题,正式作出保卫与扩大陕北根据地(包括陕甘边根据地)和在这个根据...[详细]
-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
【摘要】:中共中央政治局日12月17日起,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政治形势,着重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确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详细]
-
大会师阶段
【摘要】:中共中央相中央军委电告红二、四方面军“我们正动员全部红军并苏区人民粉碎敌之进攻。迎接你们北上”。并指示二、四方面军“以迅出甘南为有利。待你们进至甘南适当...[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