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9日,2018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本届论坛已正式纳入第二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理性与社会发展”为主题,汇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界精英,邀请六位专家结合各自领域实践,从不同视角就人工智能与现代生活发展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交流,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澄以《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经济——对经济、社会的重要影响》为题作了报告。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经济对经济、社会产生的根本性影响:一是人类环境从物理世界进入信息物理融合的世界,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和认知将广泛应用;二是人类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将面临重大调整;三是社人类社会各种层面的治理能力将会有质的提高,从“有没有”、“能不能”走向“好不好”。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远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带来很多需要深入分析、求解的人文挑战。

  

  我们正处在智力集成时代。智力集成时代的特征就是让机器模拟人脑功能,并且集人脑最聪明的智慧于机器,实施类人智力行为,核心目标是解放人的智力问题。中国已经迈入教育智能化时代。要实现教育的智能化,必须有智能教育的产品服务于教育。开展智能教育研究, 对于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详细

情感是智能的一部分。没有情感的智能,不是真正的智能。如何实现让机器具有情感呢?这就涉及到情感计算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莎琳德·皮卡尔对情感计算的定义是:情感计算是关于情感、情感产生以及影响情感方面的计算。换句话说,就是让机器(计算机)具备 “读心术”,也有人称为具有“察言观色”的能力。情感计算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达到人机和谐交互,让机器去理解人,实现人机良好相处。<<详细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智能化的社会中。那么,人工智能来了,未来还需要我们吗?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面对智能化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危机?如何在危机来临之前制定道德标准?如何在智能化社会中保持人类自身的尊严?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详细

现实中,数据智能已经让社会出现了“数据即存在”的状态,我们在谈论人工智能的未来和潜在风险时,需要工业界、政府、哲学家、法学家以及更大范围的学术共同体广泛参与,处理好数据安全、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共创智慧生活。<<详细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是无序的、随意的。从内在本质来讲,人工智能必须是由人类设计、为人类服务的,它体现为机器,本质为计算,核心是数据;从外在联系来看,人工智能可以感知环境、产生反应、模拟人类、与人交互、与人互补,但它并不能把人替换掉。当然,人工智能也有根本局限,包括无创造能力、无直觉能力、无通用平台、无人类常识、无人类感情。未来,在发展人工智能时,更关键的还是要把它与人的相互协作、相互互补的特点体现出来。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