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掘及北京农业文化遗产
随着大机械化生产以及转基因、杂交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当代农业的亩产量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升。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联合国粮农组织要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何在?北京又具有那些农业文化遗产?本期报告,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顾军教授从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要素、价值以及北京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带我们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价值与意义。
详细 -
胡春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赵乐际、韩正等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宣讲家网整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此为第十二期《胡春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详细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外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释放出重农强农的强烈...
-
建设农业强国须立足国情农情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
扎实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
多元主体助力乡村振兴
春节年年有,年年大不同。人们只要到乡村走上一遭,就能感受到,中国广大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的日新月异,还有乡村文化、精神面貌的大幅提升。这一点,我们通过游子们春节返...
-
数字技术为传统农业带来更多可能性
春回大地,万物“耕”新。在眼下的春耕备耕和设施化种养中,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数字技术正“大显身手”。
-
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包括“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
扎根一方水土 用好乡土资源
春节临近,人们忙着买年货,各色水果让人眼花缭乱,多种肉食水产也是餐桌必备。还有人计划去村里过年,感受久违的乡愁。[详细]
-
黑土地上“新农人”返乡创业记
1月的吉林,皑皑白雪覆盖着广袤的黑土地,天寒地冻里的人们没有“猫冬”,依然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他们之中,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近年来,在吉林省“吉人回乡”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吸引下,一批“新农人”回到家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详细]